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推选
(广播、电视、广电报、论文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接 力 | 参评项目 | 电视作品 | ||||||
体 裁 | 纪录片 | ||||||||
项目代码 | B21 | ||||||||
播出频率、频道(报刊) | 公共频道 | 播出单位 | 钦州市广播电视台 | ||||||
刊播栏目 |
| 节目时长 | 16 分33 秒(3065字) | ||||||
播出时间 | 9月28 日 22 时 40 分 | ||||||||
作者(主创人员) | 陈池、刘宇翔、蔡银菊、丰韵、 张帆、郭宇超 | 编辑 | 陈池 罗雅文 | ||||||
采作 | 这是一篇聚焦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村护龙塘教学点的深度报道。文章开篇以一节上课现场引入,介绍了现任教师李升华从教学点到旺贵小学的任教现状。随后追溯历史,讲述其父亲李群生为解决山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奔走办学,在艰苦条件下于大山半山腰搭建起简陋教学点并任教多年的事迹。受父亲影响,李升华 2007 年辞去广州高薪工作,回乡成为教学点代课老师,尽管条件艰苦仍坚守至今。报道通过展现父子两代人在教学点的坚守,生动诠释了乡村教育工作者为满足孩子知识渴望、改变山村教育面貌,跨越半世纪践行教育初心的伟大精神,也反映了山村教育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与传承。 | ||||||||
推 | 节目宛如一首质朴而深沉的教育赞歌,生动展现了李群生、李升华父子跨越半世纪的教育坚守,令人动容。节目以平实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乡村教育的现场。从李群生白手起家创办护龙塘教学点,在艰苦环境中一人挑起多门课程的重担,到退休后仍心系教学重返岗位。李升华受父亲感召,辞去高薪工作回乡任教,面对微薄薪资、繁重教学任务毫无怨言,用行动续写乡村教育的温暖篇章。节目制作精良,作品通过反映社会问题与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
推荐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播出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版无异,送评材料属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推荐。 | ||||||||
报送单位意见及公示结果 | 该作品内容真实,播出日期、送评件与播出版原版无异,送评材料属实,经公示无异议,同意报送。 | ||||||||
联系人(作者) | 陈 池 | 电话 | 0777 2829718 | 手机 | 13517777698 | ||||
电子邮箱 | shi.tou688@168.com | 邮编 | 535000 | ||||||
地 址 | 广西钦州市丽桥街18号 |
接力
【一小节上课现?。骸断鼍淮人滤土肿臃健?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上课、起立、老师您好,同学们好。】
我叫李升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今年开春,我从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村护龙塘教学点,来到平睦镇旺贵小学,担任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ち两萄У愕牧惨煌叱龃笊?,牵手走向新的舞台,追逐梦想。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 李升华:读三年级的有两个,二年级的两个,一年级的两个。我出到旺贵小学任教二年级的数学】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校长易天明:这教学点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在七八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这里的学生都有几十人之多,为了学生就近入学,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可以说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场所?!?
我的父亲李群生,1962年初中毕业,成为当时村里学历最高的人。当时平睦镇旺贵村护龙塘有十多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也有七八岁。由于护龙塘距离旺贵小学还有20多公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困扰了村民们多年,不少家庭干脆不送孩子上学。我的父亲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多次奔走呼吁办学。
1962年7月,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们的支持帮助下,父亲用积蓄和村里筹来的钱,在有六万大山之称的旺贵岭的半山腰,用竹竿、木头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学校,平睦镇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大山里周边20多个山村的孩子,从此可以上学了。父亲自始就成了护龙塘教学点的一名教师。
【 浦北县平睦镇平睦中心校党建办主任 李荣广:我们平睦中心小学所管辖有三个教学点。其中护龙塘教学点,这个条件比较艰苦一点,因为地处我们集镇是比较远的,它覆盖了好几个自然村,那里的小孩上学非常不方便?!?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起早贪黑,一门心思用在教学点上。承担了一至三年级的教学,还包揽了音乐、数学、语文、绘画、体育等科目,因为在那儿,只有他一个人在任教。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离护龙塘约20公里的另一个教学点老师,因病不能教学了,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了这一教学点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决一名教师,同时教两个教学点的问题,父亲只能采取两边跑的办法,上午在护龙塘,中午再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赶往另一个教学点,这一来回跑,整整走了6年。直至2010年,旺贵小学在护龙塘教学点新盖了一间教学楼,两个教学点才合并办学。
【浦北县平睦镇平睦中心校党建办主任 李荣广:自从这个教学点成立后,周边的村民都非常高兴,因为孩子能够在自己附近村有书读,解决了过去冒着大雨,冒着寒冷,走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去读书这个难题?!?
2004年,父亲任教42年后退休了,当时学校调两位女老师过来任教。但是两位老师因离家远,不能按时上课,家长们意见很大。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 李升华:当时就是那个泥路,山路的。(女老师)她不会骑摩托车上坡,停放在山脚下,她跑步到学校,差不多两公里,】
已退休多年的父亲,看到教学点的老师没有着落,主动提出,去距离自己家5公里远的旺贵村护龙塘教学点继续任教,这一干又是5年。
为了山里的孩子们,我的父亲在地处深山简陋的教学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任教,在六万山里累计步行近十万公里,帮助周边二十多个山村一千多名孩子们完成了启蒙教育。
【李群生:2015年,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我不来上课了,但是平时,我舍不得那些学生,我每周都来看一看同学们,上课、学习 看看他们做的作业,对不对,帮助指导学生学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父亲被授予钦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2009年9月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7年9月被授予乡村学校从教三十年荣誉称号。
【浦北县平睦镇平睦中心校党建办主任 李荣广:李群生老师坚守在这里几十年,后来又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他退休下来,依然还是坚持(上课),但是毕竟年老了,又想找个接班人,很难?!?
父亲的坚守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山村孩子们的希望,我下定决心。2007年辞去了广州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毅然返回山村,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了旺贵小学护龙塘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
虽然工资只有700多元,教学任务很重,执教三个班,40名学生,中午还得给学生们煮饭,接送他们上下学,但看到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心中感到欣喜。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 李升华:离家远的在这里 吃,附近的就回家里吃,当时我出来(任教)的时候,我和这些学生一起都是在这里开饭的,平时下了课就煲好饭 洗菜,放学之后,就炒菜给学生吃?!?
2019年,教学点仍有30多个学生。随着村村通道路的修通,上学路不再困难,外出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2023年教学点也仅剩六个学生。这一年,父亲在七月中旬因病去世了。
【浦北县平睦镇平睦中心校党建办主任 李荣广:(李升华老师)从2013年一直坚守到现在,默默无闻在这里,为了山区的孩子。这里留守儿童比较多。他工作非常的认真负责,在这里他就像自己孩子的父亲一样,关爱孩子?!?
每次开学我都会提前到教学点,清除教学点门前杂草、搞好教室的清洁、?整理书籍,?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小节升旗现?。壕蠢??!?
不管人多人少,开学第一天,我都会带领学生们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上课现?。荷峡巍!?
今天按时到校的学生只到了一半,还有三个学生没能按时到校。三个学生、三个年级。
【上课现?。耗泻团欢ㄒ智宄?,老人这是你爷爷还是奶奶,那个年纪大的人。】
每次上课,我都精心准备教案,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内容传递给学生们,努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我还会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易错难懂的地方,
【课后批改作业:过来,过来、 过来?!?
面对面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一句一句地讲解。
【课后批改作业:看过来 怎样写才好看,上一笔就是要短一点,撇、捺?!?
让每一个学生清楚明白,直到学透学懂为止。
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精神,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劳动课,让学生们通过劳动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每天在放学后,都会到自家种植的八角地里进行除草、施肥。然后就到路边坡地割点牧草,撒到塘里喂鱼。尽量多干些农活赚点钱帮助家里。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小学 李升华:因为我们是就近授教,放学回家可以做一些家务,增加点收入。】
山里的学生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老人看管。为促进家庭与学校互动,我常常走村串寨、上门家访。了解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
【家访:算数、加减这些他学会了吗?学会了,20以内的全部都学会了。平时要问他,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就要叫他先完成作业,我会叫他完成的。完成之后, 才可以出去玩一下,晚上就要按时作息,早上起来精神点,读书,记忆力就比较好?!?
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学生们能安心学习。
经了解部分学生接送困难后,顺路接送学生上下学,成了我的生活日常。
【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旺贵村委沙梨坪村村民 李思华:包接送,三包、等于三包了。每天,骑车接几个(年龄)小的,早上接去学校,中午接回来,吃了饭又接去上学,下午又接回来?!?
现在来到平睦镇旺贵小学任教,工作压力也骤然增大。每到课余时间,我都会认真地备课,通过一次次地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根据每个班学生特点,考虑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需要学生怎样配合,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山河依旧情如初,岁月无情催人老。在护龙塘这个教学点,两代人,父与子,为了乡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用跨越半世纪的坚守,匠心筑梦,践行了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