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既是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在新时代维护好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实践
■ 这样的“质变”既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也有改革创新的突破性,更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性
■ 确保劳动者在遭受职业病困扰时能及时获得相关援助,避免出现目录超前、执行滞后的情况,让职业病的新病种防治政策更好地守护劳动者尊严
日前,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不久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监测数据显示,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职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面对的新挑战。于是,人们对《目录》中新增内容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既是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在新时代维护好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实践。
《目录》将原有的10大类132种职业病增加到12大类135种职业病,其中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分别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每个类别中分别新增1种职业病。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中腕管综合征还有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那就是“鼠标手”。对如今整天依靠鼠标键盘办公的上班族来说,“鼠标手”被列入职业病目录,其意义不仅在于有了“被看到”的欣慰感,更有了一旦患上此种职业病,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安心感。当然,这对于同样容易患此类病症风险的流水线工人也是一样的。此外,新增的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职业病标志着我国首次将职业病的认定正式拓展到了精神损伤范畴,与以往对职业病的关注重点和认定标准大多落在物理损伤上相比,可谓实现了一次“质变”。这正是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在实现劳动者健康权益上的一次强烈投射,这样的“质变”既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也有改革创新的突破性,更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性。
关注《目录》,不仅为了解病种“扩容”带来的权益拓展,更在于理解其中理念革新的时代价值,以更好地为实现权益、提升价值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让《目录》真正成为能够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好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利器”,还必须在政策落地执行上下功夫。比如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协同的防护体系,提高职业病评估频率,规范每一个职业病认定标准,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部门与卫健、医保、司法等部门的协作,确保劳动者在遭受职业病困扰时能及时获得相关援助,避免出现目录超前、执行滞后的情况,让职业病的新病种防治政策更好地守护劳动者尊严,也使劳动者享受到更多的时代红利。